“奇妙运动场”的运动探索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11月。
“奇妙运动场”是我园新建的一片开放式塑胶运动区域,由山坡、隧道以及山洞三部分组成。场地总长 55 米,外设 7 个蘑菇包,高度为 1.30 米至 1.75 米。共有 18 个不同斜角的坡度,越陡的坡度对于孩子的挑战越高。隧道内宽 0.90 米,铺设约 5 厘米厚的地垫,以最大限度保证幼儿的安全。隧道内还设有 7个传声筒,方便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自主创设游戏场景。
在山洞内部创设三种不同难度层次的攀爬路径。左右均为双绳云梯线路,一条是木杆云梯,一条是塑料杆云梯;中间为单绳绿色脚点线路,其难度大小与脚点支撑面以及绳索悬荡幅度相关。我们观察分析后发现:双绳线路由于前后悬荡的幅度较小,对幼儿而言相对简单,但木杆云梯比塑料杆云梯的难度更大,这是由于木杆云梯的支撑杆相距更远。中间的单绳绿色脚点线路非常考验孩子的上肢力量和攀登技能,是三种攀登线路中最难的,个别大班幼儿能够尝试成功。
就场地本身而言,涉及运动的三项核心技能,即身体移动能力、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以及身体控制能力。其中,以走、跑、跳、攀登、钻爬为主的身体移动能力涉及最多,这些核心能力与空间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运动创意等因素相互整合。基于这片场地的基本情况,我们的开发、使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初步摸索阶段:关注安全
探索之初,教师的关注方向全在场地的安全性上。各班向幼儿提出了“三禁止”规则:禁止走,禁止跑,禁止跳,孩子能做的是在场地上爬上爬下和钻来钻去。孩子们遵从并适应教师提出的规则,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熟悉、认识场地的过程,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爬上爬下,尤其在下坡时会选择四肢和屁股均着地的后仰移动方式,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幼儿会缓慢地在隧道里钻来钻去,观察周围情况。
2创设情景阶段:设置规则
在“三禁止”前提条件下,教师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在“奇妙运动场”创设有趣的高结构任务情景?随即“运送炸药包”游戏情景应运而生。用黄色橄榄球当炸药包,两组幼儿身穿红蓝队服进行计分对抗赛。
对于这样有任务性质和比赛机制的运动游戏,大班孩子试玩下来都相当感兴趣,在教师的组织下运动时表现得很投入。但是,当全园幼儿混龄运动时,问题随之产生:各年龄段幼儿从四面八方涌入运动场,渴望自主玩耍,不少幼儿已经冲进了隧道、冲上了山坡,教师还要请他们一个个来穿好队服,讲解比赛规则,再进入场地运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玩得不尽兴,自由性大大受限。站在教师的角度,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时间点来切入高结构任务游戏,全程都在疲于组织和维护规则,以至于无暇兼顾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场地的利用率也不高。
教师们细心观察发现了一个欣喜的现象:幼儿通过2~3 次熟悉场地后,不甘心只是钻、爬,而是直接开始走、跑、跳。这让我们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有些时候,教师选择不做什么,比起要做什么来得更重要。
3观念转变阶段:放手玩耍
移除了所有任务情景,让孩子们在这片开放性场地上自由奔跑、玩耍,幼儿的自主表现成为教师观察指导的重点。孩子的表现真是让教师大开眼界:有些孩子模仿小狼,组织小伙伴玩“狼群”游戏;有的孩子选取自己喜爱的器械,玩“运输”游戏;有的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的身体移动方式;有的孩子可以在斜坡上下跑动,或在斜坡顶端前后跑动,胆子大的甚至能够在斜坡中段上快速跑动,这对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在开放的运动环境下,教师制定了“三自主”指导策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玩伴、自主设计运动场景、自主探索运动方式。孩子们玩得尽兴的同时,运动潜能也被大大激发。
4探索变革阶段:投放器材
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后,孩子们玩的花样越来越多了,教师们又开始思考:难道低结构、无任务限制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作为”吗?“如何进行器材的选择和投放”成为教师们此阶段讨论的核心问题。经过不断的学习研讨,教师们在场地旁设立“运动百宝屋”,将幼儿经常选择的器材,如西瓜球、软垫、背包、轮胎、竹梯、担架等进行整理归纳,再增添一些适宜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
百宝屋开放后,孩子们玩得更为欢快尽兴。他们能够自己选取器械构建运动情景,自由组合支配运动器材,自主调整器材的位置,这片场地的开放性和功能性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基于对幼儿运动水平及表现的进一步观察,我们又制定了下一步的调整策略:(1)与周围设施,如小型滑梯、小型攀爬架进行区域联动,扩大场地的使用范围,鼓励幼儿自主创设新的运动情景。(2)在保持场地整体开放性的基础上,局部创设运动情景,如投放滑板车,丰富幼儿的自主选择内容。(3)增设2~3条高难度的攀爬路径,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运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