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守护,成长伴侣——幼儿美术疗育价值探究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390

  原创 2018-01-18 范诚 早期教育

  心灵的成长是人一生最为复杂,也最为美妙的任务。儿童期是心灵成长的初始阶段,但也是关键阶段。儿童美术活动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感受美、创造美的愉悦,更能为孩子心灵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简单的、立竿见影的,但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它需要守护者与成长者相伴共生,以儿童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为目标,让儿童在安全、自由的艺术氛围中充分宣泄和释放成长过程中承受的压力,修复自我认知,从而在自我建设中实现心灵的成长。
  现在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已不只关注儿童美的技能技巧发展,也更重视儿童审美能力和美的素养的发展,教师除了对最终呈现作品关注外,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绘画过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体现的学习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的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就绘画过程、绘画结果和儿童作品背后相关心理背景的联结,这些超乎美的要素之外的部分关注仍然较少,而这些联结正是众多儿童在心灵成长路途中呈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缺乏对这部分的关注,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儿童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暗区,也不能完全发挥出儿童美术活动应有的价值。
  美术活动除了是儿童喜爱的,适合于儿童形象思维特点的活动之外,其本身是一种开放性质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是符号性的,价值观是中立的,儿童在绘画中任何表达都是可接受的。这就为心灵发展中出现创伤的儿童提供了低防御性、可宣泄的安全途径。不论是曾经的伤痛,还是对未来的期待,儿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在潜意识和绘画动力的作用下,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表达了很多自己暂时无法明晰真正意义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们能够将儿童绘画过程、绘画结果和儿童作品背后相关心理背景进行联结,发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需求,并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心灵更好地生长。
  在一次儿童自由绘画的活动中,中班幼儿彤彤的绘画作品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但在真诚地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后,才发现了在画中原来还隐藏了一个小秘密。

  我:彤彤,你画的是什么呀?彤彤:你在堆雪人呢。我:那个小人不是你嘛?彤彤:不是,是范老师。我:那房子是谁的家呢?彤彤:是范老师的家。我:范老师在家旁边做什么呢?彤彤:在堆雪人。我:那你在干嘛呢?彤彤:我在边上看。我:你是不是很喜欢堆雪人啊?彤彤:嗯。我:那你怎么不和老师一起来堆呢?彤彤:妈妈不让我堆(小声地)。我:那你堆过雪人吗?彤彤:没有(表情失落,转身)。我:下次老师让爸爸妈妈带你一起堆雪人好吗?彤彤:他们不让我堆。我:那等下雪了老师陪你堆雪人好吗?彤彤:嗯,好(微笑)。

  虽然只是简单交流了几句,但从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些问题。在和带班老师沟通后,带班老师选择在放学后把这个情况和彤彤的家长进行了及时的沟通,隔周再次见到彤彤的时候,她高兴地跑过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范老师,妈妈答应我下次下雪的时候可以陪我一起去堆雪人啦!”彤彤将自己未能满足的愿望投射在画面中,是一种有效地疏导压力的方式,如果没有开放的美术活动,这些未能满足的愿望可能会被一直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儿童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继而引发相应心理危机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如果没有成人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小秘密”,那么即便儿童有能合理宣泄情绪的途径,也难以完善地度过每一个心灵成长的关键期。
  在两个月后另一次的自由绘画活动中,我再一次出现在了彤彤的画面中。

  我:彤彤,今天画的是什么呀?彤彤:一个是你,这个是我自己跑了。我:又是我呀,那我们俩在干嘛呢?彤彤:你的头发长长的,上次来的时候把眼睛有点挡住了(动作模仿)。我:把我眼睛挡住了是吗,看的真仔细呢。那你为什么跑掉呢?彤彤:我们在玩捉迷藏。我:玩捉迷藏什么感觉呀?彤彤:很开心的!我:那你在家玩捉迷藏吗?彤彤:跟爷爷玩,每次捉迷藏他都能找到。我:那跟妈妈呢?彤彤:不玩,妈妈不会玩。我:妈妈不会呀,那你想不想跟妈妈玩呢?彤彤:不想(眼睛看着地面)。我:那你最想和谁玩?彤彤:和爷爷玩,打他屁股,咚咚咚。我:那你这幅画叫什么名字啊?彤彤:我也不知道啊,就叫羊山公园吧。我:你去过羊山公园玩吗?彤彤:没有(摇头)。我:那你想去羊山公园吗?彤彤:想去(笑)。我:最想和谁一起去呢?彤彤:爸爸妈妈(眼神发光)。

  在我们的对话中大家能够发现,彤彤通过绘画的形式在想象的层面里完成了和父母共同游戏的愿望,我其实是代替了她心中的父母,我在画面中长长的头发也一定程度上投射了彤彤母亲长发的形象。虽然在对话中彤彤说不想和妈妈一起玩,但勉强说出的“不想”并不是其真实的内心表述,可能只是某次邀请妈妈一起捉迷藏,被妈妈以不会为理由拒绝后失落情绪的表现。而其随后道出的“我最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才是彤彤内心真实的渴望。如果儿童这种心理的压抑长期潜藏于心底不为人所知,也不通过其他形式表达出来,那么显然是不利于儿童心理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常说“表达即疗愈”,绘画作为开放性质的视觉艺术活动,价值中立,儿童可以以此为媒介,在低心理防御中通过投射等形式表达愿望,宣泄压力,从而使得心灵更好地成长。

  随后在和彤彤主班老师的聊天中得知最近彤彤的父母工作比较忙,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她。平时父母对彤彤的要求相对严格,而爷爷奶奶则更加宠爱一些,所以我们在彤彤对自己绘画的解读中也能发现陪伴孩子玩耍的是爷爷,而且在游戏中彤彤也很放松,还打起了爷爷的屁股。所以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每天多陪孩子一点时间,多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比物质上的丰富可能更为重要。
  顺便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云朵和花朵被彤彤打上了叉,问其原因,彤彤说因为云画得不对,画成竖的了,太长了。花的颜色涂色涂出了边界,也画错了,所以要打上叉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目前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以再现主义为标准评价幼儿作品的现象、以简笔画学习束缚儿童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的现象和对活动规则执行刻板化的现象。相信这些现象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可以真正做到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托,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灵的成长是一个艰巨而曲折的旅程,美术活动恰好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幼儿提供了一个积极、温暖、安全的心灵港湾。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幼儿不是也不应该是孤独的,老师、家长等都可以潜下心来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幼儿成长的守护者和陪伴者。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坚持、智慧和勇气,一定可以为美术教育和幼儿心灵成长搭上一座桥梁,助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