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银河补习班》,只想和家长说5句话
“你是这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文|浅草
几年前有一本哲学畅销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讲的是一个父亲带着10岁的儿子骑摩托车穿越美洲大陆,在旅行中进行“肖陶扩”(户外暑期学校)的故事。其实那不是故事,作者波西格将亲身经历融进小说里,算是自传吧。
波西格的儿子被诊断出心理问题。他原本已经依常规找好了心理医生问诊,但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一方案,选择带着儿子踏上旅程,一边四处游荡,一边梳理哲思,和儿子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
波西格之所以放弃专业求助亲身上阵的理由是:心理医生不是“自己人”。他或许拥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如果缺乏对“来访者”发自内心的爱,那么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波西格这个认识,当时给了我挺大触动。是啊,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都及不上亲人高质量、全身心的陪伴。
这也是看电影《银河补习班》给我的最大感受。就像邓超饰演的“爸爸”马皓文说的:每个孩子身上都长着一个神奇的感受器,他们就是能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爱。
邓超和俞白眉联手出品的新片《银河补习班》最近在各城市点映,去看了早鸟场。电影讲的是一对父子的逆袭之路。爸爸马皓文是桥梁工程师,他设计的大桥因施工时被人偷工减料导致坍塌,他独自背起了整个设计院的黑锅,锒铛入狱。这期间,妻子和他离婚,带着儿子马飞重组家庭。
数年后,马皓文出狱,却发现儿子已经变成了一枚学渣,整日沉迷于武侠小说中,无心向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正面临被开除的境地。马皓文为了让儿子能继续求学,与教导主任打赌,承诺一定会在学期末让儿子考到全年级前十名。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银河补习班开班。学员只有马飞一人,老师就是他爸。背负“黑历史”在底层挣扎谋生备受羞辱的父亲和成绩垫底自视甚低的儿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逆袭之路。
说实话,电影bug不少,有点用力过猛,表现形式流于浮夸,趋向自媒体的爆文套路,年代大事件的植入偏生硬,给人“硬共情”和“硬煽情”之感。
但创作者在教育方面点到了很多问题,倒是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在《银河补习班》看到了很多值得家长深思的问题,总结下来有五点。
01 高质量陪伴的力量
马飞的妈妈再嫁之后,把儿子送进重点学校寄读,一个月回家一次。她为有能力送儿子进重点学校自豪,自认尽到了一个母亲最大的责任,并且她觉得寄宿生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有的父母就觉得不适合让青春期的孩子寄读,理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的关键期,很需要父母的关心与引导,寄读过早地切断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精神沟通的纽带。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时期最为关键。一个是幼儿期形成的安全依恋,另一个就是青春期的自我认同。这两者,都需要父母给予安抚与鼓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青春期能够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接受并欣赏自己的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自尊和自信。相反,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太多挫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我们随口的评价,会对一个孩子的自我认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马飞的妈妈就做得很失败。她经常对儿子使用语言暴力,认定他“长了张笨蛋的脸,这辈子就这样了,没救了。”殊不知这样的话听在孩子耳中就会产生自我认定:我就是笨,我就是没救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完全放弃自己。
电影里的马飞就是如此。所以马皓文出狱后,看见儿子这副样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走读”。他把儿子带在身边,生活上悉心照顾,精神上不断给予鼓励,告诉他“你是这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一步步打破他原先的自我认知,重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与自尊,进步巨大。这就是高质量陪伴具备的力量。
02不要做权威型父母
家庭教育上还有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我是为你好”。电影里,当这句话被马飞妈妈苦口婆心说出来的时候,影院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几声叹息。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听着“我是为你好”长大的,自然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里有控制欲的阴影。
在孩子尚年幼、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父母自然要替他掌舵,但是适时放手很重要,过度的控制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扭曲他的人格。比如有的孩子天赋与兴趣都在艺术上,但是父母为了将来好找工作,非逼着他学理工。借着“我是为你好”的理由,让孩子置身于父母要求和自我需求互相背离的痛苦中。
著名画家吴冠中大学考上了工业学校电机专业,在当时,这是可以预判能挣口饭吃的专业。但是他无意中接触到绘画后,觉得“就像初生的婴儿刚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世界”。他想再考杭州艺专,却遭到父亲坚决反对,认为画画是要饿死的。
吴冠中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及此事时说:当时他宁可自己是个孤儿,可以不受父母支配。当年读到这段文字,感觉真是既悲壮又悲哀。所幸吴冠中得到了母亲支持,没有屈从父亲的意志,最后在绘画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
“我是为你好”底下往往跟着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事实上社会是在进步的,父母那一辈很多观念与认知是狭隘的,如果他们以自己的认知来限制子女成长,就是一种错误的教育。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孩子面前就是要掌握绝对控制权。初期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被压抑住的天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往往那时追悔莫及。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这个父亲的形象就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和孩子平等相处,父子之间建立起了很好的信任与亲密度。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一次,马皓文因为申诉请求遭有关部门踢皮球,窝了一肚子火,儿子恰好撞到枪口上,莫名被吼了一顿。
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形下是绝对不认错的,面子上下不来。但是马皓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找了个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主动去道歉,承认“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会有不足之处。他选择了及时沟通来解开心结,亲手引领儿子打破了对父亲权威的崇拜。
这也是西方教育中很重视的一点。西方神话中常有“弑父”情结。在幼儿心目中,父亲往往是以一个“超人”形象出现的。被偶像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权威形象也是必须被打破的,因为这是他寻找自我的开始。
03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一直跟儿子强调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你要自己想。独立思考能力涵盖人生方方面面,敢于质疑权威是最基本的前提。
马飞长大后成了宇航员,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行器出了故障,与地球失联。他提出解决方案后,前辈级的同事告诉他,这个方案理论上行不通,不要做无谓努力了。但是马飞没有听从,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挑战了固有认知,帮助飞船回到了地球。
马飞这个坚持,就来自于父亲的教诲。马皓文教给儿子最有用的独立思考能力,表现在洪水中自救那一幕。知道儿子身处危险却找不到他的前提下,爸爸用高音喇叭喊话,让儿子看看身边有什么,开动脑筋来用,不要轻易认输。
马飞就是在这种思维模式指引下,替自己造了筏子逃出了死亡威胁。这一幕让人想到有一期《圆桌派》里,窦文涛讲到的“执生”一词。在粤语的语境里,“执生”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急中生智以最快速度现场解决危机的能力。
据说在印度,因为资源匮乏,使印度人深谙这种“执生”能力,他们将这个思维应用到工作中,因此得到重用,国外很多企业的高管都是印度人。他们这个能力怎么来的,就是不囿于标准答案的结果。
电影里,马飞的作文被教导主任打了零分,理由是严重离题,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马皓文据理力争:试卷的选择题有ABCD选项,任你择其一,但是生活不会给出多个答案让你选,它只会把难题摊在你面前,考验你的应变能力。危机的形式千千万万,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这时候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04你为什么而学习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说过“最好的学习就是四处游荡”。当然他说这话有一定的语境,并不是否定学校教育。就像《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带儿子游荡,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他必须找到让孩子感兴趣的点,重启他对学习的热爱。
于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父子俩躺在郊外的草地上,马皓文关于唐诗里那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解释,让马飞的眼睛亮了起来。如果说游荡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好处。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样物事感兴趣,才会有深挖下去的劲头。高质量的学习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乐趣,从而演变成热爱。马皓文告诉儿子:清华和北大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弄清楚一点:你为什么而学习?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让父母满意,那你走不远,你注定要过平庸的一生。那些在专业领域获得非凡成就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先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然后在这上头深耕而成就。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05成功的标准
电影里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电影里的教导主任,习惯以成绩来定义学生的价值,甚至对自己的养子也一样。当他是考试状元的时候,将他荣耀地挂在墙上。当他考砸的时候,就全盘否定他,导致孩子最后变成了个疯子。
但事实上,成绩能定义成功吗?很多考出高分毕业于名校的人,进入社会工作后,高薪拿着,高位坐着,却只是谋生而已。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心充满痛苦与戾气,精神空虚,很多人因此抑郁、自杀。
他们虽然成功了,却以损耗自己为代价。还有一种成功是反向的。像跳孔雀舞的杨丽萍,她热爱舞蹈,认定它是此生唯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放弃婚姻,放弃生孩子。
从世俗标准看,跳舞、画画这些事并非成功“正途”,但是杨丽萍不管,她只想把跳舞这件事做到极致。她在做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成功,但是做到极致后,名和利自然而来。她也因此受之泰然,乐在其中。
凡是在热爱基础上努力做到极致的,没有不成功的。研发了“苹果”的乔布斯如是,研究“转运蛋白”的颜宁也如是。所以要学会辨认“成功”的陷井。
电影看完,我一直在思考“银河”两字的含义。表面上看,马皓文教给儿子的学问有很多与应试教育无关,但是说到底,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能是孤立的。
在教育家朱光潜眼里,这世上没有一种学问无用,只不过“用途”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学问有两个走向,专和通。比如你学会数学,用它去算帐、测量、建筑,这是学以致用,也就是狭义的“用”。但你因为通晓数学中的逻辑,成为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就是学以通用,也是广义的用。
学问之境,如同银河一样浩渺无垠。星辰与宇宙之间,有不可胜数的因果逻辑。所以教育应该具备宇宙般的视野,这就是《银河补习班》的语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