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要关注孩子的经历
我们眼下正在竭力而为的“幼小衔接”,是否应该去真实地面对孩子们心中和眼中的变化?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和情感支撑,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成长阶段?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遭遇不同环境带来的不同境遇,从而给孩子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关注幼小衔接,来帮助每一个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幼小衔接怎么做?幼儿园和小学都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但细细想来,我以为,幼小衔接应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幼小衔接的目的
人们一致认同是为了减少孩子入学的不适应。那么到底什么是不适应?如何来判定,或者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判断孩子是否真的不适应?反之,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来判定孩子已经适应入学了呢?是根据他们听话、守规则,能够完成作业、获得好分数吗?由此推断,以后学业不成功是否就要归咎于入学时没有很好地度过适应期呢?
幼小衔接的作用
幼儿园和小学所进行的幼小衔接努力,是否确实有利于孩子度过适应期?如果不做幼小衔接,不适应的孩子是不是会比现在还多?或者不管我们做不做幼小衔接,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孩子无法回避因升学带来的角色变化而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且他们大多能自然“治愈”。
幼小衔接,孩子们怎么看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对小学的认知大致限于“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小学参观了,我们访问了小学生”“我要上小学了,我长大了,有一点点紧张”,还有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小学跟幼儿园可不太一样啊”。孩子们通过幼小衔接究竟获得了哪些益处?或者说,我们的一厢情愿是否更多一些?
有效的幼小衔接发生在什么时候
我想,对于孩子而言,真正有效的衔接一定是发生在最初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中。真实的小学生活才是最有挑战性的,是孩子必须自己去面对的。除此之外,任何挑战,我们都无法提前制造。
所以,我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遐想和思考:在真正的衔接期,孩子们会经历些什么?他们又将如何面临那些真实的挑战?
小学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节奏
小学课堂里的课一节接着一节,课程的转换也不再顺从孩子的兴趣和生理节奏,需要孩子去主动适应它。因而,孩子神经兴奋和涣散的节奏被严格地规划了。
小学课堂的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由围着老师坐变成了排排坐,孩子跟老师互动交流的空间距离扩大,从而增大了心理距离。没有了与老师近距离的眼神交流,孩子们的心思似乎随时可以游荡到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上。
很多时候,小学老师的讲解和指令与幼儿园老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求孩子具有主动跟随老师的意志力。显然,这对孩子有意注意的控制和分配能力要求更高。
小学老师上课的语言以讲授为主
虽然也有互动交流,但是要求孩子能够更主动地倾听并且“听进去”。而且,小学老师似乎更在乎自己提出的指令是否被执行——你有没有听懂,你有没有记住。
还有,小学生放学后要完成一些作业。这些作业不仅是必须完成的,而且最好全做对,否则,第二天小学老师会给你画上一个不好看的符号。
改变最大的,也许是爸爸妈妈:
他们对孩子严厉了起来。孩子不会做作业、完不成作业、作业出现了错误、做作业时想吃点东西还想玩一会儿,都会被爸爸妈妈批评。
爸爸妈妈似乎也从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开不开心,转变成了更关注“你的表现有没有让小学老师满意”。他们会不断地表达对孩子成功的期望,还会用自己的行动来督促和帮助孩子做作业,好让他们不挨老师的批评,好让孩子的分数比别人更高,甚至孩子的分数成了爸爸妈妈的面子。……
因此,我们眼下正在竭力而为的“幼小衔接”,是否应该去真实地面对孩子们心中和眼中的这些变化?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和情感支撑,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成长阶段?我想,我们还有很多事可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