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创生取向的幼儿园课程文化构建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854

  “课程创生”这一术语由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等人于1992年最早提出。课程创生的实施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在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了工具或材料。
  学前教育课程创生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或幼儿的兴趣需要,优化整合幼儿园内外资源,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批评,主动地、创造性地构建适合幼儿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课程的过程。我园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课程创生取向,初步形成了课程创生取向的课程文化。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管理更多地强调教师要忠实执行、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却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园转变课程管理理念,引领教师树立课程信念,以幼儿发展目标为引领,以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微事件,开辟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形成了具有本园特点的课程行事方式。

                  课程创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件

  案例:牙齿里的小蚂蚁
  区域活动时,小一班的泽泽突然哭了起来,教师赶紧上前询问,泽泽说牙疼,因为牙齿里有小蚂蚁。教师说为什么会有小蚂蚁呢?泽泽说因为自己爱吃糖,小蚂蚁也爱吃糖。师幼对话引来了其他幼儿的关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了关于牙疼的谈话活动,牙齿里究竟是不是小蚂蚁呢?孩子们发生了争论。这时教师提供了手电筒和放大镜,孩子们给泽泽检查牙齿,发现泽泽牙齿上有黑洞,却没有发现小蚂蚁。
  下午游戏时,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小镜子、手电筒等材料,孩子们自发地互相检查牙齿,产生了新的话题:饲养园里的小动物们有没有蛀牙?孩子的兴趣在不断地发展,教师及时捕捉兴趣,开展了科学活动“动物有没有蛀牙”、绘本《小熊不刷牙》、健康活动“你会刷牙吗?”同时在角色区投放牙刷,科学区投放牙齿模型,美工区投放小镜子和制作牙齿模型的黏土和纸盘,阅读区里投放和牙齿相关的绘本,使得“牙齿里的小蚂蚁”这个主题活动一步步深入下去。
  教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更容易发现孩子们的需求,蛀牙虽是小事,但是给孩子们带来的生理和情感上的感受却并不微小。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事件的教育价值,生成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了解牙齿、保护牙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并在情感上予以关照。

                   课程创生以幼儿发展为本

  案例:露营
  幼儿园的户外草坪上,教师投放了帐篷及多种游戏材料,孩子们常常玩得乐不思蜀。游戏回顾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在草地上玩了哪些游戏?如果不回班,我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玩久了又累又饿,午餐怎么办?怎么午睡?这时,一个孩子提议,操场上有帐篷,可以玩一次户外露营,午餐、午睡都在户外,这个提议收到了孩子们的全票支持。
  为了策划这次特别的活动,大家一起来做准备:1.制作特别午餐,汉堡、三明治、蛋挞、寿司以及果汁,并邀请邻班幼儿在小厨房帮忙制作,带着菜单请求后勤园长帮助准备食材;2.教师统计全园有帐篷的家庭联系方式,孩子们通过写信和电话的方式向陌生的家长借用帐篷;3.商讨户外活动计划,需要自己携带的材料,需要遵守哪些规则;4.学习搭建帐篷;5.邀请一个中班参加活动。活动当天,孩子们按照事先的分工,运送游戏材料,分组搭建帐篷,开展自主游戏。活动后,孩子们在日记本里回顾游戏,并在班级里分享,同时教师引导孩子们制作感谢信,感谢提供帐篷的家长。
  这个特别的活动,来源于孩子的兴趣,看似一件随机的事件,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教师心中有目标、脑中有课程,把商讨制作午餐食谱、借帐篷、制订活动计划和规则、自主合作搭建帐篷、准备游戏材料等环节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孩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渗透了五大领域的综合发展。

                课程创生开辟实现教育目标的多种途径

  案例:迷宫改造
  幼儿园的一块草坪上安装了自制迷宫,刚建成时孩子们兴趣盎然,随着对迷宫线路的熟知,挑战性不断降低,孩子们的兴趣也随之减弱。如何有效地利用这块场地呢?教师没有自做决定,而是把迷宫改造视作一次课程活动。在全园各班征求幼儿意见:你们希望在这块场地上玩什么?教师们发现孩子们的需求、想法五花八门,在收集整理了孩子们的意见后,教师梳理、整合资源,结合孩子们的想法,利用暑期进行了改造,原本迷宫和灌木区功能单一,改造后增加了给孩子们自己种植的花园,饲养了水生动物的喷泉水池里种植了水生植物,留出了大面积的草坪,投放了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的材料,对原有的迷宫也进行了优化,制作了单独网片式的迷宫,孩子们可以自主决定迷宫的线路,自己设置障碍物,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样。
  以往的园所户外环境改造多由教师做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此次迷宫改造,是幼儿园课程文化的较好体现,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更加灵活,建立了实现教育目标的多种途径。如鼓励孩子们参与迷宫改造的设计,本身便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都得到了提升,当他们看到改造后的场地是自己想要的游戏场,其情感上也获得了的满足,形成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课程研究从“课程”转向“教师”,在此背景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也从课程实施走向课程创生。我园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样态,多数教师在职前缺少课程创生的理念和策略指导,因此,我园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教师课程创生的文化场。

                  名师工作室 课程理念的发射塔

  我园依托园长的名师工作室,集聚专家资源,通过理论研修、问题式教研等活动,树立教师的课程创生信念,优化教师的课程理念。例如,在最初课程创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以至于即使存在着丰富的课程创生资源,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研讨,帮助教师共同梳理出资源利用的四条不足:一是过度依赖课程文本及配套资料,轻视非文本课程创生资源;二是重视园内资源,忽视园外资源;三是重视物质资源,轻视非物质资源;四是重视传统的课程资源,轻视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梳理出不足之后,我园教师着手建立课程资源库,为课程创生提供了资源保障。

                  教师微讲堂 课程知识的栖息地

  美国学者哈玻(Haper)教授认为,“所谓的知识的栖息地,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物质的还是概念的,都是指知识能够推进的地方”。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逐年加入的新入职教师,怎样做好入职培训,怎样做好全员培训,仅仅靠行政是远远不够的。我园设立教师微讲堂,由教师轮流担任微讲堂主讲嘉宾,讲课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收集图片和实例,在讲座时将理论与案例相对应进行解读,并将课件分享在幼儿园资源库,教师随时调取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约星期一 创生能力的加油站

  课程文化应该包括每个学习者独特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教师们在各自的学习过程中,会碰撞和激荡出火花,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与经验,我园每周一开展课程故事讲述活动,教师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聆听他人的故事,互相借鉴启发。“相约星期一”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潜在的精神动力,在讲述、反思、调整、提炼的过程中,提升课程创生的实践经验,丰厚了我园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一旦创生就不会自灭,它的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意识的有无并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与意义,进一步讲,它的影响一旦被人意识和察觉到,就会释放出更大更强的能量。我园的课程创生取向的课程文化建构初现成效,园长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者,而幼儿则成为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2月,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