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 | 关于“儿童立场”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587

  原创: 秦兰 早期教育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指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儿童立场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和出发点,体现了儿童教育者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它直接影响着儿童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进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更和谐、理想地成长。随着“儿童立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多地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注儿童的自身经验和需求,更多地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中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转变与思考。

           1立足儿童的经验,让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

  我们在一所幼儿园看到的环境,感受到的氛围,基本体现了这所幼儿园的儿童意识与儿童经验,也基本体现了这所幼儿园的儿童立场。幼儿园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基于“儿童的经验”,然后根据“儿童的经验”构建儿童在园所的生活环境。“儿童的经验”来自于儿童自己的生活经历,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环境创设中立足儿童的经验,才能引发其真实地参与和体验,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引发孩子的主动学习。

           (一)变“预设主导”为“自由自主”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儿童,充分发挥儿童参与的主体性,唤醒儿童已经拥有的经验和技能,自发地收集材料;环境中所有操作材料应具有生活化、低结构、可变性和操作性特点,可以随游戏需要不断增添与更新,以便幼儿根据需求跨区使用;同时,教师还要引领儿童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表达,共创环境,在活动中促进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户外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器械,并将器械自由摆放组合,自主创新玩法。如在一些空间较大的幼儿园,可以引导孩子自主观察楼层中的主要建筑标志,设计楼层指引与标识,让孩子在切身参与中体验小主人的成就感;还可以依据自主设计的楼层指引图示,去寻找活动教室,自发开展活动。总之,幼儿园应处处体现出“把空间留给孩子”的理念,让幼儿自主探索,并从中学会自我管理。

           (二)变“华而不实”为“共生共长”

  平时在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多以教师视角去构思设计,幼儿的作品只用来作为环境的点缀,这样的幼儿园常常美观、整洁有余,而教育功能不足。欧美的幼儿园环境与我们刚好相反,看上去并不是特别美观,但教育功能十分全面。所以,我们应将环境的创设过程融入课程,学习西方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引领幼儿在具体环境实践中拓展经验和提升生活能力。比如孩子的作品、语言符号、照片图表等都是孩子经验的体现,能真实反映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充分彰显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思路。所以,优秀的幼儿园主题环境不是给成人看的应景之作,应该是随着课程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是动态而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应以欣赏、尊重和敬畏之心,展示幼儿的经验水平,体现幼儿探索成长的足迹。

           2倾听儿童的心声,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儿童立场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内部生命情感,尊重儿童的不同智能,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站在儿童立场,多关注并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断提升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一)由“虚假繁荣”至“回归本真”

  幼儿园经常会开展一些观摩展示活动,参观者在教室中来回穿梭拍摄。当孩子放下正在操作的“工程”而叫声“客人老师好”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打扰了孩子?要知道,儿童应该拥有专注地用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权利。我观摩过一所幼儿园的艺术节,节目为每班两个大合唱,服装自备。舞台没有多华丽,声音没有多完美,会场秩序还有些许凌乱,但我却从孩子身上看到了那种久违的自信、满足和愉悦,这种状态才是真实的展示,才是回归自然本真教育的最好体现。只是,在平常工作中,我们往往本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却总是忽视孩子内在的情感体验,在活动组织中缺乏应有的儿童立场,过分追求场面的宏大与效果的完美,而偏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让活动演变成孩子的战场、老师的秀场。

           (二)由“浮于表面”至“入木三分”

  目前,很多幼儿园大兴土木,改造游戏场地。一时间,山坡树林、种植养殖园地、野战攀爬设施等都进入了幼儿园,场面上非常热闹,我们却不谋而合地走入了一种套路。在这种过于丰富而又嘈杂的环境中,老师们不停地催促、组织,行为上不自觉地体现了更多的高控制。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们忙忙碌碌,对儿童的干扰从没有停歇过,哪里会静下心来对儿童活动进行有效的观察,真实的幼儿指导被彻底忽视了;另一方面,儿童也没有时间与空间沉下心来探索,应有的规范也无法习得。我们不应追求场面的热闹,还是应将教育的意图蕴含在环境、材料和活动里,应该多花点时间去观察儿童的行为,关注儿童的投入度,关注他们在活动中面临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关注活动对儿童的挑战性,关注活动材料的层次性。让儿童深入持续地活动,不断获得新经验,才是“入木三分”的课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孩子在课程游戏化的进程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关注儿童需求,让儿童成为研究的主角

  幼儿园的教育研究应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儿童需要开始,让儿童教育回归真实生活。幼儿园教育只有带着“儿童为本”的理念去进行实践研究,承认并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支持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多种形式的表达和表现,真实的儿童世界才能在我们的视野中生长。

            (一)从“为了儿童”到“始于儿童”

  “为了儿童”是指向教育的目的,只有“始于儿童”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为了儿童”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释放孩子追求美好的天性,一切活动始于儿童”,这是我在工作中常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我园在开展江苏省“十三五”课题“回归自然:阳山桃源生活园本游戏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不是要从教师角度谈游戏及课程的开发,而是思考从基于儿童体验的角度出发,对儿童感知、经验和行动进行深层理解。在为孩子提供各种适宜的机会和方式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又从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出发,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主动关注孩子现有的生活和相关经验,研究孩子的经验生长趋向,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园本化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游戏,从而促使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发展。借助课题研究的机会,我们让每一位教师对“始于儿童”才能更好地“为了儿童”的教育实践路径得到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二)从“雾里看花”到“真实聚焦”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却常常被人忽略,因此我们在教研活动的设计上用了很大功夫。以“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策略分享”教研活动为例,我们在方案设计中主要确定了主题目标、观察重点、观察点,明确教师观察和思考的方向;在活动设计中要求有针对问题的分析,有改进问题的措施与设计;在问题的呈现上要基于对孩子的认真观察,并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策略,强调基于对孩子年龄特点的清楚认知和运用策略的专业性。同时,我们还提醒教师思考,在教育现场是否遵从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是否关注了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方法,如何在设计中关注幼儿的情感与态度等。教师有了具体的目标定位和真实关注的焦点,教研活动便不再是“雾里看花”。只有切实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才能够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在活动中给予孩子适宜的支撑,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才能最终回归“为了儿童的发展”。

  只有站回“儿童立场”,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儿童;只有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教师将注意力从关注自身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关注幼儿的体验状况,从而激发教师关注如何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11月刊,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