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平台|基于教育现场的教研审议初探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445

  教研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引领与推动课程改革的保障,各级教研对课程改革中问题的把握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益。虞永平教授在对全省教研工作开展的建议中提出,教研工作要建立教研集体审议制度,审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研计划审议,二是对活动过程及其记录资料的审议。基于教育现场,对活动过程的观摩与审议应该成为研究教师、研究儿童主要途径。各级教研团队如果想让教师能真正地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只有开展基于现场的教研审议,方能找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作为区级课程研究共同体,我们几年来依托综合教育课程的园本化实施,在浸入式的教研中审议课程实施的过程。下面是对教研审议的思考与实践。

             一基于教育现场的观摩与审议要立足多种途径

  区级层面组成的课程共同体,来自不同办园层次、体制的幼儿园。在对各园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育活动现场,开展多途径的审议。

  1.对一日活动组织的审议
  一日活动中组织策略的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教研活动主体,他们带来的话语必然是实践的话语,只有对教育活动中他们所遇到的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才能让教师真正理解行为背后的理念,并有效优化教师的行为,达到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们定期进入共同体各园所,观摩教师半日活动的组织,思考半日活动的安排如何与主题目标联系和整合,从教师的行为中分析环节组织中是否体现“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并展开基于现场情境的、指向儿童发展话题的碰撞与交流,如:自主点心的开展,不同年段有哪些方式?点名环节和谈话活动中与儿童的互动如何基于班本特点与主题经验的渗透?活动区游戏中结构化较高的材料与较低的材料的提供,如何满足儿童的兴趣又富有挑战性与层次性?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集体教学的价值及如何开展等。
  以一次大班动物为主题的观摩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用动物花纹装饰生活用品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精心准备了供儿童操作的生活中的材料,还用范例请儿童欣赏动物身上有趣且形象的花纹。为了节省操作时间,教师提供了装饰难度不大、面积较小的物品,希望儿童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于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观摩者发现儿童操作没有尽兴,作品也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大班幼儿应有的表现水平。
  针对这个现场及教师遇到的困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把这个活动放在美工区中让儿童自由探究,教师将创作中需提升的经验隐含在环境中,表达创作的生活材料也是班级中真实的、可供儿童自主选择的材料,那么孩子的创作与表达会更自由、自主。在交流、研讨中,帮助教师逐步将综合教育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2.对教师记录资料的审议
  在观摩半日保教活动之外,我们还就课程实施中有关儿童经历课程的记录资料进行审议,包括主题活动中儿童经验调查记录、伴随主题进行和儿童的发展轨迹的师幼记录,儿童作品的呈现等。基于儿童的已有经验与经验获取的路径与特点,面对教室内的各类记录资料,我们结合年段与主题,围绕记录呈现的内容是否儿童亲身经历的?主题切入的经验内容是否基于儿童的需要和班本的基础?记录中反映了儿童哪些学习状态与发展水平以及孩子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记录资料的后续管理如何进行?等问题开展研讨。
  比如,小班的《踏踏响》,中班的《多彩的秋天》,大班的《种子的秘密》这三个主题都是幼儿对秋天的探索与感知,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相互联系又是螺旋上升的。在如何基于经验进入主题时,我们对不同年段经验调查的方式、内容、记录方式进行了基于不同班级及幼儿园情境下的持续研讨,从调查表记录现状分析入手,大家认为以往的调查都是教师设计好调查表请家长带回去与幼儿一起填写,但是大多数收回的调查表都是家长代替孩子完成的,不能反映孩子真实的经验水平。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儿童的思维与学习特点入手,认为主题开展前对幼儿的访谈也是了解幼儿经验的重要途径。访谈是利用谈话活动围绕某些话题与幼儿交流,教师实录幼儿的话语,继而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获取的途径以及儿童的兴趣点,从而思考哪些经验可以融入课程。
  至于一直以来大家习惯投放的调查表,可以尝试立足不同年龄幼儿的表征特点,在设计表的内容和结构时有所区别,如小班问题单一,记录方式开放;中班问题基于兴趣,立足多感官感知与表达;大班问题多元、开放,记录表征力求多样。在对主题环境与记录资料的审议中,教师们针对共性的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课程实施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3.对主题活动园本化研讨现场的审议
  对主题活动的审议是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一项内容,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在对所实施的主题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的甄别、选择、评价等过程中,学会以开放的思维站在儿童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审视。在我们的教研现场,会定期对幼儿园课程审议现场进行研讨,研讨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摩幼儿园某个年龄段的审议现场,第二部分是对此审议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讨与交流。
  比如,在观摩大班主题活动“种子的秘密——小问号”后,所在幼儿园的大班年级组长带领各班教师对活动展开审议:分享上个主题《标志的世界》的实施成效与反思——针对“种子的秘密——小问号”主题活动进行目标的分析——针对目标梳理主题内容线索与实施的途径与难点——请实施过此主题的其他年级组长谈实施的要点等。教师们在审议中对主题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研讨非常热烈。
  观摩完审议现场,在教研员与幼儿园大班年级组长的引领下,大家各抒己见,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入一个主题前儿童的前期经验如何获得?这些经验对主题内容的线索安排起到怎样的作用?班级儿童不同的学习特点与资源优势如何融入主题活动中?除了对审议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外,观摩的老师还结合自己园所审议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思考。教研现场唤醒了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疑问去思考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以确保通过主题活动的有效审议实现主题活动的班本化。

            二基于教育现场的审议要关注多层面与多主体

  对课程实施的管理是各级各类教研行政的职责,因此课程管理主体应是多层面的,基于现场的审议也应是多层面的,除了幼儿园层面,市区级的审议也至关重要。审议的内容包括对幼儿园教研计划的审议、对课程审议现场的研讨、对使用几套课程教材时如何立足本园特点生成园本化课程方案的研讨、对一日活动实施的诊断、对教师文本计划的审议,对课程资源的收集与分类、储存与使用制度的指导等。这些审议与研讨要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不同幼儿园及园长、教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因为站在不同层面,所以面对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
  幼儿园层面研究的问题应从教师的困惑、班级儿童的实际中寻找,园长、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在真实的教育现场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市区级层面则要面对共性的问题,以及幼儿园的问题需求,尽力搭建多方资源整合的平台,组成由行政人员、教研员、高校教授、专业水平较强的园长、骨干教师参与的审议团队,在问题的探讨与碰撞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区级建立的共同体中,各园以综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为平台,在持续的浸入式的教研审议中,区级教研员、实验幼儿园课程设计核心骨干、各园业务园长和骨干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现场,在观察教师与儿童的行为的基础上,共同捕捉并聚焦问题,在团队的支持和智慧的碰撞中,助推问题的解决,提升审议与研究的质量。

           三基于教育现场的教研审议要实现经验的提升以及行为的改进

  不同的教研审议现场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但它都需要我们和教师共同面对并解决问题,通过他们实践中亲身的体验和反思在其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教研审议现场的重要环节。因此,面对大家在现场中关注到的问题,我们通常会让执教教师与现场观摩的教师结合教育现场和自己的实践谈谈所思所为,在分析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与专家、同事对话与碰撞,重塑自己的观念,并在大家共同研讨中形成对策与共识,以便在自己后续实践中进行行为调整与改进。
  在教研审议的现场经验提升环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采取记录表征,将大家讨论的跟进策略汇总出有效做法,二是让参与的教师将实践的案例整理成文,在下一次的研讨中分享自己实践后的故事,在与同伴、专家的交流中还可以基于新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开放的、不断循环的研究中,教师们会逐渐理解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没有固定模式与一成不变的对策的,面对不同的教育情境与不同现实水平的儿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与实际操作,创造性地实施、落实所获得的观念,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与行为。
  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基于现场的浸入式教研,将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成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对教育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决策,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了一个较之单个教师的努力更为可靠、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让教师、园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和调整,课程实施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9月,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